第四組南天母步道觀察報告 紀錄:江秀梅 97.7.27
曾素琴:大花曼陀羅
7/12走過這裡花開得很漂亮,但最近都沒看到,為一睹滿樹垂掛的純白吊鐘在風中搖曳姿態,昨天到烏來,也沒看到花。大花曼陀羅在植物的分類上為茄科,曼陀羅屬,常綠性大灌木,樹高可達5公尺 ,葉呈寬卵形,葉緣有不規則波狀淺裂痕,花常單生於枝分叉處或葉腋處,直立狀,花萼筒狀,花冠漏斗狀,長10 -15公分。蒴果呈圓筒狀錐形。目前台灣南北部海拔1800公尺以下都可見到,常見於山坡向的路邊和水溝邊。曼陀羅全株有毒,植株中的植物鹼會造成中樞神經的興奮作用,一開始誤食者會覺得口乾舌燥、心悸頭暈,接著便會出現幻聽幻視、哭笑無常的迷幻症狀、最後產生痙攣及昏迷,嚴重時會致命。在中國古典小說中《七俠五義》中的「迷魂藥」與《水滸傳》內的蒙汗藥,均是以曼陀羅製成。雖然古典小說中曼陀羅被人當作謀財害命的工具,但其實只要控制好用量,大花曼陀羅的莖葉也可當作減輕痛苦的麻醉劑及止痛藥。《本草綱目》記載:「相傳此花釀酒飲,引人笑、令人舞。」「熱酒,調服二錢,子頃昏昏如醉,割瘡灸火宜先服此,即不覺苦也。」可見當時已用曼陀羅花及火麻子花(大麻)等配酒服用當小手術的麻醉藥。
《本草綱目》有言:「八月采此花,七月采火麻子花,陰乾等分為末,可見李時珍已採用曼陀羅花及火麻子花(大麻)等配酒服用,當作外科手術的麻醉藥。
林松河:野薑花
野薑花別名蝴蝶薑、穗花山奈、白蝴蝶花。
薑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原產印度、馬來亞群島,一九六O年間引進台灣,己馴化。株高約 一公尺 ,有肥厚地下塊根,具特殊香氣,高約1公尺 。
性喜群聚與潮濕,常見於低海拔山地或平野水岸邊。
花序頂生,有綠色小半圓形的苞片,如同稻穗狀排列,開花順序由下往上。
孕性雄蕊1枚,與花柱合生。果為3瓣裂的蒴果,種子紅棕色,其上有紅色假種皮。花色有白、黃、金黃、橙、桃紅、磚色等,有濃郁香味。
葉長橢圓狀披針形,長40~ 50公分,寬7~ 12公分,上表面光滑,下表面具長毛。
每年六至十一月為開花期,七至八月為盛開期,九至十一月花開二度時,花朵皆碩大美麗。野薑花其味辛、性溫,可治失眠症,可袪風袪寒,為感冒著涼的發汗良藥,更是治療頭疼、跌打損傷全身痛、風濕筋骨痠痛的良方,身體虛寒者可以整株入藥,解除部分藥草的寒毒。 野薑花除了美化環境,兼可食用。將未開的花苞,加肉絲以大火快炒,即為芳香可口的佳餚症。另根莖可當生薑代用品,且有濃烈香氣,花朵和嫩芽都可以當野菜食用,花朵還可以泡茶飲用。可壓魚腥味和肉臊味,也可做成美味的野薑花粽。開過的野薑花,可以用來泡茶或煮湯,花心味苦宜摘除,花瓣太薄,食之無味,主要取其香氣。野薑花之淡雅花香,具有鎮靜精神,穩定情緒之功效。野薑花藥效豐富,馬來族還把它視為具有驅逐病魔之效的植物。在馬來西亞,有人用煮過野薑花的水為發高燒病人沖涼。
黃鐿臻:姑婆芋
一聽到姑婆芋就知道和芋頭同一科,是天南星科。天南星科開花最大的特點就在雌蕊部分,雌蕊上面一定是雄蕊,中間會有所謂的中性花,外層稱為佛焰苞。姑婆芋大部分位在森林的底層,陽光不是很充足,所以它的花不是很顯眼,照道理講它的果也不會很顯眼,但姑婆芋的果實卻很顯眼,總是被鳥吃掉。一般森林底層的植物,比較不會靠種子來繁殖,因為在底層動物比較不會接觸到,所以它的地下走莖會很茂盛。我們吃的芋頭都是吃地下莖的部分,基本上以莖來繁殖會比較快,量也比較多。姑婆芋也是靠莖來繁殖,只是它的種子又有鳥類吃食幫忙傳播,所以繁殖得更多。在台灣到處都可以看到姑婆芋,是非常好的庭園造景樹,我家附近商店有一盆,是耐乾旱的植物很好種,姑婆芋莖可以長很高,姿態萬千,上面再開幾片葉子,真的很特殊、很有特色。
姑婆芋跟台灣文化也很有關連,在塑膠袋不發達年代,人們也不易取得紙張,生活又儉樸,什麼東西都取自於自然,所以買魚買肉的時候,用的通通是姑婆芋的葉子,有人專門到野外採摘姑婆芋的葉子賣給菜市場的漁販或肉販。用完的葉子就丟在後院讓它自然腐爛,一點也不會留下垃圾。平常要如何區分姑婆芋和芋頭呢?姑婆芋在葉基的部分會裂得比較深,芋頭會淺裂一點;令外將水倒在姑婆芋葉子上,水滴會逐漸地散開來,平貼在葉面上,倒在芋頭葉上則聚成水珠。姑婆芋的柄在葉子的中間,像血桐一樣,很像一把傘,下雨時有人會拿來擋雨但這是最傻的舉動,因為姑婆芋是有毒植物。
咬人狗有毒,是因為含有乙酸,若不幸碰觸葉背,運用酸鹼中和原理,利用姑婆芋的莖液塗抹傷處就可以減輕痛,姑婆芋屬於強鹼,本身也有毒性。血液只要超過皮膚沒辦法適應的,我們稱之有毒。砍掉姑婆芋來當傘用,一定會流出汁液,一沾到手就會癢。相同的,芋頭也不可以生吃,因為它含有強鹼,人會受不了。
姑婆芋的葉子大且富韌性,俗稱姑娑葉,是天然的包裝好材料。山地人打獵捕魚時用它來包裹獸肉鮮魚,在河邊野炊時,摘幾片姑婆葉洗淨舖在地上充當盛放食物的器皿,甚至用它當鍋煮湯。
江秀梅:螞蟻
螞蟻是最古老的昆蟲,出現在1億年前的恐龍時代。也是群居的典型社會性動物,會依階級分工,並共同育幼。全世界有16000多種不同的螞蟻,台灣有201種。螞蟻可說是世界上當之無愧數量最多、分佈最廣的雜食性動物。牠們的王國基本上為女兒國,所有的螞蟻都以女王作為中心,辛勤的工作。同類的螞蟻通常都聚在一個大巢穴中生活,裡面有許多小房間,房間內有幼蟲、孵卵、有翅螞蟻房間、食物貯藏室、垃圾室…等、最裡面是女王的房間。世上最深的黑腹蟻洞穴深度達 四公尺 左右。
昆蟲身體的構造分頭、胸、腹、一對觸角、兩對翅膀、三對腳;只是螞蟻有特有的腹柄節位於胸腹之間,分成1到2節;一對觸角十分發達,能辨別味道、氣味,能聽到聲音之外,還長滿了短短的觸毛,這些觸毛的根部和非常發達的神經末梢連在一起,通過觸角的接觸,辨別物體的形狀和大小,頭上的兩根觸角接觸聊天、傳達訊息;巨大的大顎特別銳利,用來戰鬥、捕捉食餌,能夾住比體重大五倍的物體,向上舉起,拖動高於體重二十五倍的重量;由許多小眼組成的腹眼,因長期處在陰暗的地方故不發達;腹內有嗉囊、胃、腸、毒腺等;螞蟻身體構造很像蜜蜂和大胡蜂。蜜蜂長有翅膀,但是大部分的螞蟻卻沒有翅膀。年青的雌、雄蟻長有翅膀稱為翅蟻,雌蟻的翅膀比雄蟻大,黑大蟻的雌蟻和雄蟻,秋天在洞穴中長大,長大後的雌、雄蟻具有四片翅膀,牠們在洞穴內過冬,第二年五月才出現在地面時間約在5月20日左右,在悶熱的傍晚,首先由身體較輕的雄蟻先行飛開,雌蟻因身體變大變重而留在草石上或向低處飛落。這時雌蟻會發出味道,雄蟻便在附近飛來飛去,因此交尾時翅膀顯得非常重要。完成交尾的雄蟻常成為鳥或蜘蛛的食餌;雌蟻掉落地面用腳爬行尋找洞穴,不再需要翅膀,會在石塊下挖洞建造自己的小洞穴。從此每天產下一粒卵並加以孵化,卵孵化後雌蟻不吃任何食物,只照顧卵和幼蟲,第一年孵出來的幼蟲雌蟻僅以唾液養育牠,使牠慢慢變成工蟻,到了第二年雌蟻只負責產卵,搬運食餌和照顧卵或幼蟲、擴充洞穴的工作便交給工蟻負責,如此一來產卵的雌蟻便建立了螞蟻王國。在交尾時女王接受雄蟻給與的精子,並將牠貯存在體內。產卵時螞蟻女王能令精子黏在卵上或不黏在卵上,如果產下沒有受精的卵孵化出來就是雄蟻,如果產下的卵黏有精子的卵孵化後就是雌蟻,營養不良的雌蟻便變成工蟻。
螞蟻最喜愛甜食,對花蜜砂糖等味道最敏感,其他像昆蟲的屍體和植物的種子也都是重要的食物,工蟻發現食餌後,將它搬運回洞,但花蜜和糖水則用腹內的嗉囊貯存帶回,將貯存的蜜糖和糖水從口中像水珠一樣吐出來交給同伴。中美洲的蜜蟻體內的嗉囊就像裝蜜糖的箱子,工蟻將收集來的蜜糖灌入住在洞穴內小工蟻的嗉囊裡使其膨脹,好像一串葡萄。人們飼養牛、羊來擠乳,螞蟻也會飼養蚜蟲、介殼蟲、小灰蝶等幼蟲,並小心照顧牠們,螞蟻用觸角接觸蚜蟲或介殼蟲尾部時,這些蟲類便從尾部排放甜液,而讓螞蟻從牠們身上取得甜液,中南美的切葉蟻咬食樹葉將它帶進洞穴中,樹葉便會長出蕈類作為食物。
每一隻螞蟻都有很強的紀律性,有明確的等級制度:最高級的也就是家族中的領導者--女王,體型最大,主要任務就是產卵,一個夏天可產4萬隻卵,家族中每一隻螞蟻都是牠的孩子,可活十六七年,蟻后也不斷地分泌一種氣味,一旦這種氣味停止了,工蟻就會培養新的蟻后。數目較少的是雄蟻,任務是和女王結婚。最多的是工蟻,擔負著整個王國的所有工作,大家平時見到的螞蟻差不多都是這些勤勞的工蟻。身體和頭部特別大的工蟻叫兵蟻,是家裏的保鏢,負責保護大家族的安全。螞蟻的肚子上有一個器官,能分泌出一種特殊的化學物質叫“資訊素”。在工蟻外出找吃的時候,每走一段路,就會把一小滴資訊素灑在路上,無論到多遠的地方都不會迷路!外出找東西的工蟻一旦發現好吃的食物,就會沿著遠路回家召喚其他的小夥伴一起來搬運食物,每一隻螞蟻都會在路上留下資訊素,搬運食物的工蟻越多,留在路上的氣味就越大,慢慢就會在地面上形成一條寬達幾公分的大路了,所以小朋友們才會覺得我們總是沿著同一條路線行動。台灣中低海拔的樹林中經常可以發現到的懸巢舉尾蟻,便是把蟻巢建築在樹上,其形狀如同一個繡花球般,因此常被誤認為蜂巢。大部分的螞蟻從卵孵化為幼蟲之後,約需經過2~3次的脫皮才會化蛹。螞蟻是完全變態型的昆蟲,要經過卵、幼蟲、蛹階段才發展成成蟲。螞蟻隨四周溫度的變化改變體溫,因此冬天螞蟻便收縮身體很少活動,現在則是牠拼命工作的季節,廚房中有肆虐的家蟻不急著消滅牠,居家環境的整潔要做好。有位師父說牠只是為了生活,你又何苦要牠的命!蘇東坡:「愛鼠常留飯,憐蛾不點燈。」從前人與他種生物和諧 共存的心思,是現代人無法理解的;現代人必得將所有異類驅離殲滅而後已的思維模式,大概也是古人無法想像的。
葉月娥:五色鳥
我的自然名叫螞蟻,因此螞蟻說:「五色鳥,五種顏色像五府千歲的女兒戴官帽,肚子穿著紅肚兜,綠色表示華貴。」五色鳥,五色鳥科,臺灣特有亞種,是台灣普遍的留鳥,分布自海平面到2,800公尺 之問,飛行距離不遠,在中海拔之闊葉林中最為普遍。是種羽色以綠色為主,雜有黃、紅、藍和黑等色的美麗鳥類,因全身為鮮豔的翠綠色,為極好的保護色,故不易發現。其低而單調的鳴叫聲,每年的四月到六月,從台灣的平地至中低海拔山間,幾乎隨處可聽見五色鳥發出「郭、郭、郭郭郭」的叫聲,而由於其鳴聲如木魚敲響,且身著五色彩衣,又有「森林中的花和尚」 之稱,其實牠並不花,牠們的生殖制度為一夫一妻制,而夫妻常會一起「合唱」:也就是兩隻鳥對應地前後搭唱;五色鳥的生殖活動自三月開始,到八月下旬結束,以六~七月為生殖高峰。築巢時公鳥會帶雌鳥去看似乎在說:「這是我們的愛巢,妳喜歡嗎?」
施昆榮:九芎樹
九芎樹,千屈菜科。又名拘那花、九花紫薇,落葉喬木,樹皮褐色光滑。由於耐燒不起煙,往往被民眾當成柴薪,一般胸圍超過 三十公分 的就很少見。九芎樹皮光滑,在林間極易辨識,也因其樹皮具剝落性,樹幹極為光滑,連猴子都不易攀爬,所以有「猴滑樹」或「猴不爬樹」之稱。日本人又稱為猴溜,大陸則叫猴郎達樹;在秋冬之時,木材含水量低,且樹葉掉落,只要手觸摸樹幹,樹頂隨之搖動,猶如人之怕癢,故又稱「怕癢樹」。外形與紫薇十分相似,但九芎蒴果較小,亦有「小果紫薇」之稱。
材質含水量較低,適合於野地中直接取用生火,故在山林間活動的人,稱其為救荒植物。另外材質韌性佳又較硬,且乾燥後少反翹和起裂,所以為建築、農具之用材。扦插成活率高,又耐旱瘠,在崩塌地可用來扞插綠化,為良好水土保持植物。樹皮光滑,相當特殊,極具觀賞性,可作為景觀植物,嫩葉能治蛇傷。本土性植物,以前可能是很大片樹林,與人們生活相關,如雲林有九芎國小、蘆洲有九芎路、九芎宮。
余秋香:觀音座蓮
原產日琉球台灣,1500公尺以下次生林中,常綠草本植物。翻開葉背,可以清楚的看到葉脈,每條葉脈上有一群苞子曩堆,屬較原始的厚曩蕨類。觀音座蓮是屬於較早期的蕨類植物,膨大的的葉片為二回羽狀複葉,長1~3公尺,大大的葉片掉落後所留下托葉,聚積成蓮座羽軸上的葉枕構造,葉背面的葉脈及苞子曩堆。觀音座蓮不是因為花長得像蓮花而得名,是每片葉子的基部有一對蚌殼狀的木質托葉,這兩片肥厚的合生托葉,可保護正待萌發的幼葉不受外界干擾破壞。隨著葉子的長大到枯萎,這兩片托葉都不脫落. 那肥大的根莖嵌滿了木質化的黑色托葉這些托葉經年累月地聚集在塊狀的根莖上,就形成了像觀音菩薩盤坐的蓮花座,因此人們給了它這個雅號。
葉柄基部具有特殊的「葉枕」構造,這個構造可以控制葉片水分的進出,當陽光強烈或是水分缺乏時,葉枕細胞萎縮,使得葉片、羽片下垂,可以減少水分的蒸發,藉此度過短暫的缺水環境。在小羽片的缺刻邊緣,可以看到倒生的「回脈」,因為不具輸導的作用,所以又稱為假脈或「逆行假脈」,什麼是「逆行假脈」呢?一般植物的葉脈彼此相連,這樣才能輸送體內的水分及養份,而逆行假脈不跟其他葉脈相連,是從葉緣向內生長的,所以有的書上稱為「回脈」。逆行假脈可以幫助葉片展開,在陰暗的環境下才能接受更多的陽光。除了上面這些特殊構造之外,觀音座蓮的葉柄上有一道如刀痕般的白色線條。觀音座蓮喜歡溫暖半遮蔭的環境,對乾旱的忍耐程度中等,在庭院陰暗處、室內明亮通風的角落都可以欣欣向榮,觀音座蓮體內除了大量的水分之外,還含有高量的澱粉,是野外求生的救命樹,中南美洲的原住民生吃。把葉柄處理後炒來吃或是把嫩芽燙熟拌醋或醬油食用,味道都不錯。
蔡月霞:筆筒樹
筆筒樹屬於桫欏科大型木本蕨類,高可達 十公尺 ,葉子長可3公尺 產台灣中低海拔的陰濕林內。樹幹不分枝,上半部具有明顯的橢圓形葉痕,下半部密被氣根狀的黑褐色維管束。葉為羽狀複葉,長三至 四公尺 。孢子囊群長於葉的背面。老葉順次脫落後會在莖幹上留下橢圓形葉痕,莖幹上半部去髓乾燥後可以作為筆筒,因為表面遺有美麗的葉痕,混然天成,美觀耐用,這就是筆筒樹得名的由來;而疤痕看起來也很像一條蛇,所以又有「蛇木」這個別稱。
它喜歡生長在潮溼的向陽開闊地,台灣北部地區因為東北季風的影響,雨量特別多,具有類似熱帶雨林高山的生態環境,才能孕生出成片的筆筒樹林,加上台灣近年來開墾低海拔山坡林地,促使筆筒樹大量生長,重現侏儸紀時代風光。幼葉捲旋狀,為金黃色鱗片所保護,宛如毛茸茸的問號。葉柄粗大,葉片呈三回羽狀複葉。老葉順次脫落後會在莖幹上留下橢圓形葉痕。叢生幹端,葉柄粗大,徑約5公分 ,脫落性,掉下之後會在幹上留下葉痕,葉片大型,三回羽狀裂葉,下表面密被灰色而細小的鱗片毛。在台灣,筆筒樹是最被廣泛利用的蕨類,外莖幹上端的髓心柔嫩可食,是重要的野外求生食物。早期,人們會用它筆直的莖幹來作便橋或工寮的支架; 利用交結的氣生根,製成蛇木盆、蛇木柱、蛇木板、 蛇木屑等園藝用品。過去台灣曾大量外銷,銷路很好,甚至還引起國際保育單位的指責,因為樹木狀的蕨類是侏儸紀時代的指標,在國外這類植物相當稀少,大多數國家都將其列為保育類植物。
樹蕨大致有三種:筆筒樹、台灣桫欏、鬼桫欏。台灣桫欏和筆筒樹一樣為喬木狀的蕨類植物,有顯著的樹幹,高可達6m。葉叢生於莖頂,葉形十分巨大,為三回羽狀複葉。孢子囊群具胞膜,呈球形。它和筆筒樹的差別在其葉柄黑而光滑,。肉刺比較尖利,比較不適合磨泥;鬼桫欏是二回羽狀複葉,有別於台灣桫欏和筆筒樹的三回羽狀複葉。另外,筆筒樹樹幹可見落葉之後一個個烙印。桫欏則樹身仍留有枯葉,像女子穿著蓬裙;也有人說,筆筒樹是老大,台灣桫欏老二,鬼桫欏老三。筆筒樹最陽性,在三者中通常長得最高,約七八公尺(另說二三十公尺);鬼桫欏,長得最矮,約 一公尺 。中軸咖啡色──色較深──是「鬼」桫欏,中軸綠色屬台灣桫欏。鬼桫欏分布在全省中低海拔山區,或者低海拔溪谷地帶。
陳素貞:非洲鳳仙花
鳳仙花又名『急性子』或『指甲花』,希臘神話中有關於鳳仙花的由來是這樣的。一天,諸神在仙境深處飲酒取樂,當金蘋果被端上宴會廳的時候,竟然少了一個。諸神懷疑某仙女偷的,不由她辯白,就將她逐出仙境。仙女滿腹冤屈流浪到人間,可是這時候她已經精疲力盡,臨死前她許下心願,希望冤屈能被澄清。
她死後變成鳳仙花,每當鳳仙花果實成熟了,只要輕輕一碰,果實馬上迸裂開,彷彿迫不及待的要人看清她的『肺腑』,所以人們就叫她『急性子』。
古時候沒有指甲油,但愛美的仕女們,懂得善用大自然的資源來裝扮自己。她們摘下紅色鳳仙花瓣,搗爛,用花瓣的汁來染指甲所以少女稱鳳仙花為『指甲花』。形態組織構造,對於生存競爭的好處:
1.鳳仙花果實成熟時,果瓣裂開,彈出種子。它的下一代可以生長在遠處,比較不 會和母株,競爭生存空間。
2.花色艷麗可以吸引昆蟲傳粉。
3.花瓣下方呈囊狀,基部有向下彎曲的花距可以貯蜜,吸引昆蟲傳粉。
4.紅男綠女,雄蕊蓋在雌蕊上,雄蕊脫落才會露出雌蕊,可防止自花授粉,在雜交演化上佔有優勢。來自非洲的非洲鳳仙,都是鳳仙花科,鳳仙花的特性和它一樣,花朵又比鳳仙花多,顏色也變化多端,而且一年四季都能開花,所以成為花壇的搶手嬌客。看似嬌弱的非洲鳳仙,其實它有超強生命力。它容易栽種,又很會開花,最適合新手栽培。無論是庭院屋頂或陽台,只要每天有兩三小時的日照,非洲鳳仙就能蓬勃生長,欣欣向榮,成為強勢物種,外來種生物會與生態地位相似的原生種競爭。有四句話形容植物:茍延殘喘、和平共處、喧賓奪主、客死他鄉。鳳仙花就是喧賓奪主的代表之一,影響本土植物值得我們注意。